为深化留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升留学生跨文化适应能力,国际教育学院精心策划并举办了第四期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心理赋能,文化共融:CBT心理沙龙为留学生心理健康保驾护航”。本次活动聚焦认知行为疗法(CBT)的生活化应用,吸引了来自马来西亚、越南、赤道几内亚等国的留学生踊跃参与。活动通过系统化的理论阐释、沉浸式互动实践与深度情感联结环节的精心设计,为留学生群体搭建起一座助力心灵成长的桥梁。
专业引领:解码CBT,重塑心灵视角
学院心理教师乔翠芳以“跨文化适应:认知行为疗法(CBT)的三维调适路径”为主题,通过理论解构与跨文化案例剖析,系统阐释了认知行为疗法针对认知偏差修正、行为模式重塑及情绪调节策略的核心干预逻辑。她以“认知三角模型”为框架,深度解析思维、情绪与行为的动态互馈机制,指出“跨文化适应困境常源于认知 - 情绪 - 行为的恶性循环,需通过认知层面的觉察与重构、行为层面的实践与强化、情绪层面的接纳与调节三向发力,方能打破负性循环,构建适应性心理模式”。
基于前述理论框架,乔翠芳老师在实践环节中进一步锚定三维调适路径的实操转化。她系统拆解认知行为疗法(CBT)核心工具 ——"认知情绪记录表(三联表)" 与 "行为激活计划表(五联表)" 的应用逻辑,指导留学生通过结构化记录实现认知偏差的具象化捕捉;同步引入正念冥想的生理唤醒调节训练与情绪日志的多维追踪技术,构建 "认知觉察 - 行为演练 - 情绪监测" 的闭环干预体系。"
互动实践:知行合一,激发成长势能
理论讲解后,活动进入沉浸式互动环节。留学生们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模拟跨文化场景中的心理冲突,在协作中探索解决方案。来自马来西亚的罗淞炜同学在分享中感慨:“沙龙让我意识到,情绪并非洪流不可控,而是可以通过调整认知与行为来疏导。面对学业压力,我不再束手无策;处理人际关系,我也找到了平和应对的方法。”

现场氛围热烈,留学生们在交流中打破文化壁垒,碰撞思维火花。一张张记录感悟的“情绪日志”,一次次放松练习中的会心微笑,无不彰显着心理赋能的深刻意义。
展望未来:深耕心育,共绘文化融合画卷
本次沙龙不仅是一场知识的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对话。活动为留学生搭建了跨文化沟通的开放平台,让多元文化在理解与共情中交融共生。国际教育学院始终秉持“以心育心,以文化人”的宗旨,未来将持续推出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为留学生心理健康保驾护航,培育理性平和、自信包容的全球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