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丰富来华留学生的学习体验,帮助留学生更好地了解天津,感知中国,5月19日,国际教育学院组织在校留学生赴天津长芦汉沽盐场进行参观学习。天津长芦汉沽盐场是国有大型海盐生产企业,占地面积133平方公里,是中国三大盐场之一,也是我国海盐产量最大的盐场。此次研学活动邀请到了盐场负责人李双伟老师为留学生讲解盐场文化,旨在开拓留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从多个视角了解感知天津,从汉沽盐场了解天津盐铁经济的历史,从盐是海洋化工粮食的角度审视天津重工业古今。
在研学活动筹备之初,国际教育学院学生科的老师们就引导留学生们提前收集资料,带着思考和问题,进行参观学习。
“盐是怎么来的?”“盐为什么不能多吃?”“盐需要晒多少天?”同学们带着对盐的疑问,来到了位于天津滨海新区的长芦汉沽盐场。李双伟老师热情地一一解答留学生们的疑问。深入浅出的讲解,令在场的同学们不禁感叹,原来我们平时吃的盐里面蕴含了这么丰富的化学知识和生物知识,海洋生命科学如此神秘和神奇。通过李老师的介绍,留学生们了解到:汉沽盐场是我国有记载以来最早的海盐盐场,千余年来,汉沽盐业从刮土淋卤、铁锅煎盐、木板刮盐、日晒制盐,到如今的现代化制盐技术,生产工艺不断进步,积淀了深厚的盐文化。
伴着席席海风,一片片波光粼粼的海水结晶池逐渐映入眼帘。远处海水青碧,鸟鹭齐飞,同学们领略着盐田风光,兴致勃勃地参观了盐场的野生鸟类救助站。李老师介绍,只要接到鸟类救助的电话,有受伤的鸟类送到救助站,救助站会给予鸟类最好的救治,最终放归大自然。大家都纷纷竖起大拇指,表示这是一件特别有意义的公益举措。
随后留学生们来到了盐田区。一座座高大的盐坨矗立在远处,仿佛雪山高耸入云,白茫茫的原盐仿佛九天银河直下。同学们兴奋地在盐坨前拍照,有的还攀爬到盐坨上,快乐地在“雪山”上合影留念。“从来没想到盐能堆得像雪山一样,哈哈哈哈。”,来自印度尼西亚的冯飞楠兴奋地说道。
最后留学生们跟随着李双伟老师走进长芦汉沽盐业展览馆进行参观。李老师从“盐”篆体字的意义开始讲起,向留学们详细讲述了天津盐铁经济的历史发展以及对天津城市发展、教育产业、化工产业、地方文化的影响。老师渊博的盐文化知识、展览馆内珍贵历史照片和盐业生产实物给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学们通过各项展品领略了汉沽盐场历史上不同时期的风貌,对长芦盐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参观结束后同学们纷纷表示此次汉沽盐场之行受益匪浅,增进了对于天津经济文化的了解,增强了对于中国文化的学习兴趣。来自加蓬的本科22级同学梅利亚表示:“这次活动让我对盐有了新的认识,也了解了很多关于中国历史文化的知识。中国古老的制盐工艺令人赞叹。”
此次盐文化参观学习活动是国际教育学院“感知中国”社会实践和文化体验系列活动之一。为更好的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天财国际教育学院“感知中国”社会实践和文化体验系列活动还将举办中国民乐专场音乐会、走近达仁堂等留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帮助留学生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基本国情,增强来华留学生对中国的情感认同和文化认同,有效促进学校留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真实的中国,促进各国青年民心相通,提升中国国际传播力。